双循环背景下的原料安全与产业链重构

刘新伟   2020-08-14 本文章197阅读

近期一直在关注“双循环”概念,也一直在思考“双循环”背景下的大宗商品市场究竟面临何种的转变。在之前的一篇文章《“双循环”格局下钢铁行业发展思考》中分析了“十三五”钢铁行业发展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双循环”的关系思考,更多的是对过去的回顾,并未很深的涉及未来会如何的问题。

在阅读西泽研究院院长赵建老师《国内大循环—理论基础、宏观后果、政策取向与资产价格》一文后,借用其中的一段展开今天的描述。

内循环的实质是市场边界外延的收缩,这将直接导致:需求塌缩(净出口)和供给断层(产业链),要素的国别歧视及回归,比较优势分工打乱带来的效率损失,进口品短缺(粮食、能源安全问题)和出口品产能过剩(依赖出口的中间品和重工业品)等系列问题。

一、“双循环”的演进:历史的抉择

新中国建立之后,我们实际面临的环境不得不让我们在经济上依赖于“内循环”,特别是在中苏关系闹翻之后(毛泽东“事实上同苏联闹翻是1958年,他们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中国只能自力更生,在随后的三年出现重大自然灾害,更是坚定了中央政府自力更生的决心。一直到中美关系破冰,中国第二代领导人开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再次寻求“国际大循环”,1987年10月底,时任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王建副研究员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国际大循环”的构想很快引发了中央决策者的重视,并促成了“沿海发展战略”的提出。由此中国开始逐步开始进入国际大循环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国成功加入WTO之后进入快速发展期。

“国际大循环”构想旨在解决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问题,但同样也带来了严重的国际收支失衡和外部压力,而且国内也面临收入分配地区差距扩大,产业升级面临瓶颈制约,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等等问题。从“十二五”期间开始国家就构想“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问题,这期间中国经济从中高速增长过渡到中低速,“新常态”概念提出,2018年之后中美在贸易层面冲突开始升级,中央层面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概念,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2020年初以来,疫情的爆发、中美关系紧张升级,进一步对外部需求、国际供应链带来了双重冲击。“畅通经济社会循环”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上的视角也随之发生了重要调整。202051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基于供给、需求视角首次提出了“双循环”概念:“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双循环”是国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逆全球化一直伴随着全球化的过程。二战之后逐步形成的国际大分工格局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比较优势带来的效率提升,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封闭起来自我发展。

中国的经济发展依托于国际大循环,是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下的必然结果。

微信图片_20200814151401.jpg

1 

中国作为制造核心国,其原料主要来自资源核心国。中国制造业发展以来的原材料主要来源于进口。2019年中国天然橡胶进口245万吨,进口依存度92%,大豆进口量8858万吨,进口依存度83%;铁矿石进口量106895万吨,对外依存度84%;原油进口总量合计50572万吨,对外依存度72%

微信图片_20200814151416.jpg

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就是基于政治、经济现状所形成的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使得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局面,中国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在关键原材料上,中国无法实现自给自足,仍需要依赖于进口,因此内循环绝不是关起门来自嗨。

在铁矿石、原油、天然气、大豆等原料产品进口依存度过大的背景下,中国也在寻求改变以削弱可能的“安全”问题。比如在能源方面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在钢铁方面鼓励发展电弧炉,在饲料方面降低植物蛋白在养殖过程中的占比等。

国际原料好比面粉,国内供应不足,仍需国外补充,当面粉面临补充风险时,市场就变得格外敏感。铁矿石、铜等产品的上涨就是基于此。

中国作为制造核心国,所制造的产品通过外销换取国际流动性。2019年中国出口产品中95%的为工业制品,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合计占比超过70%,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占比23%。

微信图片_20200814151421.jpg

对于出口依存度较高的产品,在当前市场背景下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国家贸易环境的恶化。相如钢材中的彩涂板,出口依存度高达54%,主要出口区域为东南亚、非洲等地,2020年上半年出口总量为311万吨,同比下滑5.7%,尽管下滑并不明显,但国外订单的减少仍给彩涂板国际贸易带来不小压力。

出口是国内消费的补充,需求的外部冲击(出口)下降,则会相应增加国内的供应压力。外部需求坍塌后,如何搞活国内需求,并消化因外部需求减少而带来的供应是对商品价格产生影响的关键。

三、“双循环”背景下应对原料安全的备案

当前存在较大风险的在大宗原料包括原油、天然气、铁矿石、大豆等,都是通过海运进入到我国各港口。不可否认的是在海权方面我们仍有很多掣肘,特别是马六甲海峡对我国运输安全的问题。

能源方面:多举措发展新能源,煤化工技术仍需攀科技树

能源安全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当前中美关系紧张背景下更值得关注。我国近年来在产业政策上多有倾斜,鼓励风能、氢能、水利、核电等的发展,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目的就是减轻对石油能源的依赖。我国有世界上储量最为丰富的煤炭,每年的煤炭产能50亿吨,实际产量40亿吨左右,似乎是“过剩”的。发展煤化工、煤制油、煤制气,而不是简单用来发电将是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要方式。

目前煤化工仍受制于成本和清洁利用的问题,未来在政策方面需要更多的吸引央企以及有实力的民企参与到攀煤炭利用的科技树,以应对可能的能源安全问题。

炼钢原料方面:矿石原料供给多元化,鼓励发展电弧炉炼钢技术

中国虽有大量铁矿石储备但品味低成本高饱受诟病,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主要还是利用进口矿石资源。目前我国铁矿石高度依赖于澳大利亚、巴西等原料核心国,20204月份之后铁矿石价格上涨也是因为巴西疫情原因导致的。未来要在铁矿石进口来源上更加具有灵活性,充分发挥我国在全球铁矿石消费中的领先优势。

另外,中国钢铁生产的模式仍集中于高炉炼铁,这也是铁矿石需求高居不下的原因。钢铁行业未来的发展要更多的思考利用废钢资源,建立短流程炼钢设备,以满足环保和高品质的双重需要。

植物蛋白方面:改变饲料配方,引导国民改变膳食习惯

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膳食习惯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国,中国生猪存栏量占全球总存栏量的43%,全球一半的猪肉被中国人消耗。生猪养殖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饲料和蛋白饲料,其中蛋白饲料又以豆粕为主,我国土地资源紧张,大豆供应主要依赖于进口,进口来源国主要为美国、巴西、阿根廷等。

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国大豆进口的压力,但从数据上看2019年我国大豆进口不降反增。优化饲料配方,引导健康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我国大豆进口的压力。

四、全球化向区域化的演进:做好内循环的两套功法

全球制造业中心经过几次转移后形成目前的格局,08年金融危机之后英美等国开始“制造业回归”、“再工业化”行动,但效果并不明显。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交通来往的突然中断让更多国家意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以往追求效率最大化,产业链过长过细,过于复杂,过于脆弱,疫后,为保证重要产品供给安全可控,各国开始重视产业链的稳健性、安全性。产业链的区域化将代替全球化,成为块状的全球化。

中国背靠欧亚大陆,再加上完善的产业链结构,回旋余地远胜其他国家,中国开启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体制是适应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重大改变,做好内循环依旧依赖于全球化形成的产业分工格局,所面临的挑战将会前所未有,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做好内循环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个是产业链的重构,另一个是激发市场消费的热情。产业链重构是解决供应中的薄弱环节,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而激发市场消费热情要从多维度出发,包括消费限制政策的释放,比如汽车限制性消费,鼓励性消费政策,比如新能源汽车下乡等。

未来国内制造业更需要向国内看齐,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适应国内循环的机制体制才能够在大周期下行背景下走的更好,更远。


一键咨询